赵婧,文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72886必赢欢迎光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年被评为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2017年被评为信阳师范学院南湖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1项,河南省课程改革项目3项,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4项,参编基础教材1部。在《文学遗产》、《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9年5月荣获信阳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9年11月荣获河南省首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记者:赵老师,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博士毕业后到我校从事教学工作,晋升为副教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在这期间获得种种荣誉称号与表彰。这是我们所了解的越来越优秀的赵老师,那么老师您自己对博士毕业以来的经历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赵老师:博士毕业之后,我就来到信阳师范学院,工作至今。我觉得一路走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从读大学开始,到博士毕业,在大学总共待了十年。参加工作,首先就要完成一个身份角色的转变。一入职,我便担任了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我当时27岁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小,他们也觉得我很亲切,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所以这个身份转换阶段完成的比较顺利;第二个阶段是工作重心从班主任工作向科研的转变,所带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后,我就把重心投入到科研上来,在学校和72886必赢欢迎光临领导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申请并获批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此便开始了著书立作的征程,为了尽快结项,我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写文章,20余万字的书稿前后修订了4次。经过不懈的努力,国社科项目顺利结项,评上了副教授。第三个阶段的工作重心从科研转移到教学上。进行教学创新,其实是我一直的追求。我享受当老师的感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因为这个职业可以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期待我的学生能把这种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记者:您从博士毕业到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兼硕士生导师,期间也获得过不少奖项,这次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特等奖,不知道您对这次获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赵老师:感触是十分深刻的。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团队合作的力量。入职以来,我参加过多次教学大赛,也多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等。虽从未得过一等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成长。这次能够获得特等奖,我的内心当然是喜悦的,同时我也很感谢参赛时一直在帮肋我、 支持我的人。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是集体的力量帮助我赢得这次荣耀。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舒教授、王教授、韩教授、杨教授、朱教授,教务处及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老师,学院领导班子,热心的同事,亲爱的学生等等,他们都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起初,对于这次参赛我是有点紧张的,但沈院长一直鼓励我,满怀期待。在选材的时候,李群老师也给我提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我的帮助很大。沈院长的文采特别好,帮我拟定了参加比赛的两个讲课标题,别具一格,正是点睛之笔。在比赛前的试课过程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提出建议,我的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日臻完善。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才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这次比赛。
记者:赵老师,能代表信阳师范学院参加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是非常光荣的,但选拔也非常残酷,您能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并获得特等奖非常的不容易,这一定是由于您自身对于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钻研。这次大赛是以创新为主题,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那么您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赵老师:谈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个人也是在逐渐探索中前行。现在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已经深入,但大学的教学方式依旧很老套,这也是教育部提倡大学打造金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的教学创新大赛活动,鼓励高校老师积极参与创新,这次大赛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我来说,进行教学创新并不是为了迎合大赛而特意为之,而是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我在学生时代就对呆板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所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注意教学创新这个问题,我希望以享受的心态去做创新型学术研究,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引导大家打开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需要充实的教学内容做基础,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用心深入地研读作品,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在给学生讲课时,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讲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时,我先让同学们用一两个词概括苏轼精神,然后将后面设计的三个问题与其连贯起来,整个构思就会显得巧妙,环环相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语言鉴赏方面,还要深入到文化内涵的层次去品读鉴赏。
关于这次比赛,我认为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选课的内容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太深奥,还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新颖。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更偏向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跟紧潮流,运用多媒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在教材的更新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围绕本学科不断学习最前沿的教学资源,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补充。我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大收获,也很开心,意识到教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有创新性的脑力活动参与进来。学生在创新环境中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成长,也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记者:赵老师,您在讲课时提到过一个问题,苏轼的词是经过反复推敲还是一气呵成的,您通过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得到了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苏轼也是经过一定的钻研的。那么老师您为我们带来这样生动精彩的一节课,背后肯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功课,您对自己日常的授课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赵老师:对于每一堂课,首先,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我要选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思考如何去达到这个目标,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你的学生是否达成了你的教学目标。而我要做的则是思考,怎样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会考虑学生的感受。 其次,要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学会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如今网络技术普及,设计出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比如我让我的学生使用一个叫‘蓝墨云班课’的课堂教学软件,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完成“一键式签到”,还可以对课堂内容和问题进行投票式回答,然后我就可以根据投票情况了解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要着重讲解这个内容,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在这个软件上还能完成线上作业的答写与提交,使收作业更加高效。教学软件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课余学习同课堂学习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学生的参与感更高。对于大多数学生不太感兴趣的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我采用的是任务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只负责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向大家讲解小组讨论出的结果,最后所有任务都可以被高效地完成,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给大家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我在授课时会刻意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听得更加投入。我们会共同观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然后分小组讨论,找到他们的精彩部分和独具特色新颖的见解,并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的学生们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受欢迎。所以这次大赛我也是采用这种策略,使用“四位一体”的方法,即将课堂与课前课后的任务分至各个学习小组:板书小组、课标研读小组、教材小组与讲课小组,由他们分别进行讨论与展示。 另外,对于如何培养师范生,我认为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各种活动,去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比如我们72886必赢欢迎光临有一个国学研教社,会定期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小学讲国学,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得去接触课堂,我觉得这个环节很重要。 作为一名老师,我十分看重自己和学生的相处方式,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我们的课堂氛围会很轻松,学生也会更加积极、自信的来展示自己。
记者:赵老师,您从事文学研究与教育已经许多年了,并取得了文学博士的学位。学习文学过程并不总是有趣的,也会有枯燥无味,遇到困难的时候。您能坚持下来并将它做得有声有色,令我们十分敬佩。您在研究文学时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您又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要分享给学习文学的学生们或者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老师: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研究文学的经历,其实困难还是有的。就比如说刚开始学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时,我们的作品选全部都是繁体字。一开始最基本的认字便是个拦路虎。但是后来通过自己查字典,到汉典网一字字得做解析,才渐渐通过了字词关。字词是我大学时学习古代文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研究文学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例如读研时就经历了从文学鉴赏到文学研究这一转变。在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时,我第一个读完的作品全集是《陶渊明集》,我用最笨的方法,将每个作品都抄到本子上。并在空白处写下字的释义、读完每首诗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别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后来读博士时越来越难,导师让做诗经学研究,四书五经比较枯燥,我仍是用这种并不聪明的方法一点点把它啃下来,所有材料都是自己手写,自己做记录,最后效果还不错,收获满满。对于文学研究我有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首先,你要有对文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多咏读咏诵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去欣赏品鉴作品,最后,尝试写一些古诗词,以写促读。最后,希望同学们踏踏实实地的去作学术研究。不走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
记者:赵老师,您现在已经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在信阳师范学院担任硕士生导师,也获得过各种级别的荣誉,在这次大赛中又获得了特等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您不仅是青年教师的榜样,更是我们学生的楷模。《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您对今后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事业有什么规划吗?
赵老师:首先,我还是希望在教学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去创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近期我也报名参加了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希望能够通过比赛磨练自己,学习到新的东西,为教学事业助力。当然,除了要做好教学事业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能放松。脚踏实地的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术最忌浮躁,急功近利终归不会有实质性收获。我总相信,古代文学,是需要积淀的,需要慢慢来。
鸿儒硕学展风采,桃李芬芳感师恩。赵老师用她的行动引导学生们建筑自己的灵魂,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认真踏实得履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她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筑梦人!
本网讯:文慧君 石梦柯 王冰 孙晓娜 丁子尧 张家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