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64##40周年校庆专题 转载(五)

时间:2015-04-16 18:16:51来源:72886必赢欢迎光临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阅读:

专家讲学

吴圣刚

1980年代,是崇尚知识、崇尚学术的年代。知识分子大多是从“文革”中解放出来的,他们沉积了多年的夙愿和隐藏了多年的激情,终于有了展露和喷发的机会,人人都希望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青年学生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引导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而读书,既是豪言壮语,也是真实行动。因此,那时的学习氛围是非常浓厚的。 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但是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工作。那时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只有星期天休息,所以,总体上,课时比较多,专业基础课教学就比较扎实。学校把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得充足,目的就是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老师们上课都比较认真、卖力,本来课就排得多,老师们每堂课又特别守时守点,甚至拖堂,有时学生未免耐不住,尤其是上午第四节课,临近下课时,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准时、甚至提前下课,以便尽早到那个唯一的食堂排队吃饭,可是不少老师的认真劲儿不减,下课铃充耳不闻,激情刹不住,不小心飚出十二点,超额完成半节课,让学生叹为观止而无可奈何。 即便这样,学校仍然认为教学需要加强。因为当时的不少老师都是从各地中学抽调来的,虽然许多老师的水平并不差,但学校似乎觉得,培养质量过硬的大学生,要有一些高水平、甚至大师级的老师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于是,学校在当时的条件下,集中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术交流带来了鲜活的气息。以中文系为例,1982年至1983年之间,先后邀请了武汉大学的王启兴教授、湖北大学的张国光教授、东北师大的白石教授、河南大学的华钟彦教授、马佩教授等一批专家,或集中讲学,或讲授一门课。期间,其他课基本上都暂停,将近一周时间,全系学生每天都集中到学校的旧会堂,自带凳子,一起听专家讲课或讲学。虽然对这些专家我们并不熟悉,但听说是著名大学的教授,让我们高山仰止,崇敬之情甚至崇拜之意油然而生,所以,不仅不缺席,而且每天都早早进会堂,尽可能坐在前面,以免听不清楚而错过了精彩。因为旧会堂条件差,没有扩音设备,全靠自然的声音流动,落在后面就听不清晰。这些集中的讲学或讲课,的确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几十年过去,仍然记忆犹新。我记得王启兴教授讲的是唐诗,重点讲格律,他对唐诗研究功夫很深,让我们了解了唐诗的技术性。张国光教授讲的是金圣叹点批《水浒》。张教授好像一口湖北腔,但讲起来滔滔不绝,把《水浒》的妙处和金批《水浒》的精到之处阐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对金批《水浒》研究的成就。华钟彦教授主要讲花间词,他对花间词非常熟悉,一听就知道是花间词专家。老先生慢条斯理,头头是道,对诗词既诵读,又咏唱,非常震撼。白石教授和马佩教授是单独给我们上《文艺美学》和《逻辑学》课。显然,之所以请其他大学的老师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原因是学校缺这方面的老师。白石先生用一个学期给我们上完《文艺美学》,而马佩先生则全天候地用一周时间完成了《逻辑学》的教学。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整整一周,全上《逻辑学》,我们完全进入到逻辑的关系之中,马佩先生对这种普通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我们也能听明白,但结束就考试,没有更多的时间消化,实在吃紧。当我们真正考试的时候,在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中,难免有点乱。这就是80年代的专家讲学,这就是我们的学习生活。(稿源:《信阳师院报》449期“流金岁月”专栏)